淺談書法中的--取勢發表時間:2021-10-23 13:52 吳淑琳
書法的取勢,簡單說就是上下字和行與列之間的連帶、承接與呼應,體現的是書法的氣脈,是動感與力量的體現。 所謂勢,就是自古書家強調的“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落筆就是取勢的開始。 孫過庭《書譜》中書寫用筆給欣賞者的感覺就是落筆取勢,在筆畫與筆畫,字與字之間的呼應,無不配擺布字與字之間的章法,但是,刻意的成分多了,就失去了彈性的神韻,一個書家運用輕重緩急不同的韻律來抒發自己情懷,其作品必定會產生一種動態美,就會使觀賞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運筆的取勢律動不同,產生的變化就會形成濃淡相間,燥潤相對,不同的節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來,徐緩的運筆律動,能給人一種從容不迫藝術感受,疾速行筆,能給人暢快淋漓,興奮激昂的藝術享受來。 “取勢”是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對應組合,行與列之間的穿插使其作品充滿張力,不是渙散的感覺,”取勢”是一種慣性動作,每個人在運筆中所體現獨特習慣,其運筆過程是微妙的運指和運腕力相組合的配合連貫性動作過程。 學習書法只要肯努力,肯用心,持之以恒練習,在書法技巧方面總會取得不俗的成績,而學習書法以神采為上,形質次之,書法以用筆為上,精妙的用筆是一幅書法作品經得起耐久欣賞,仔細反復品味揣摩的重要因素,數畫并施,其形各異,如果橫豎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整那樣機械而單調的排列,就勢必沒有書法”取勢”的結構美感來,姜夔<續書譜>中說:”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之精妙也.”相傳王羲之寫點”萬點異類,”再看楊凝式<韭花帖>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幾乎找不出形態相同的點畫,而這些形態的變化,又都是在筆勢的作用下產生的,顯得自然,其基本筆調的遒勁婉媚,取勢筆力的雄強,藏鋒的含蓄,露鋒的神氣,不同的形態變化,都可以給觀賞者不同的藝術感受。 取勢的動作,也即是書圣”王羲之”書寫時候凝神定氣思慮后一剎那的入筆過程,勢的作用歷來被書家強調,蔡邕<九勢>的取勢過程,我們可以從孫過庭<書譜>中得到觀察和證實,細心體會其微妙之處,對我們學習和臨習<書譜>的人是有助益的。 我們在書寫過程中可以去體會,蘸滿墨在平緩的運筆中慢行筆,按筆時候會產生重若崩云的效果,突然加速,筆墨會變得非常強勁有力,而且也會變得自然奔放,通過快速行筆使毛筆跟紙的摩擦出現更豐富的層面,突然加速使筆勢產生變化,提筆快行時,又會出現輕如蟬翼的變化,運筆輕重、濃淡、燥潤、通過速度變化出現的萬千景象,孫過庭說“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用超逸自然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想要創作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做到,心有筆勢,筆中有物,故富有質感的點畫,其點畫不一定光滑,但一定挺拔有力,婀娜凝練不凝滯,練習到自如掌握疾澀的用筆功夫,沒長期的臨帖日積月累的磨煉就,是達不到這些效果來的。 要運用輕重徐疾不同的韻律來抒發書者的情懷,使觀看者迸發出遐想,情感上能產生共鳴,運筆取勢時候,徐緩的韻律,能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藝術感受,取勢疾速,又能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藝術享受。 取勢筆力的重要性,歷代書家都有自己所長,有鐵畫銀鉤剛勁有力的書家,有婀娜凝練綿里藏針的書家,不同書家表現手法的不同之處,都會有一定的共性,取勢有力度美感,所謂眾妙攸歸,務必存骨氣,南朝著名書法評論家王僧虔說:”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書法藝術,雖然是以文字造型為基礎,但是,形的產生是離不開勢,自古兵家重形勢,文章重氣勢,書家就重筆勢,前人談書法無不談到勢,可見勢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性有多重要,在書法作品中,勢它代表的是書法作品的筋脈血液,行氣,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生輝,行與行之間逐勢而追互相映帶,整幅作品意氣相聚,氣貫相連,取勢好的書法看似龐大,卻像紀律嚴明的軍隊,行有度止章法嚴明,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左右映帶上下呼應,結構布局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所以說,書法勢之美,是貫穿整幅作品的一種精神面貌,能否識勢,則是品評書法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 書法作品太過平正則俗而乏味,太過險絕又狂怪,要做到平而不俗,狂而不怪,似乎是書法道路難以追求的高度,很難以達到,孫過庭<書譜>上就說,”先求平正,再求險絕,然后復歸平正.”創作時候,字的大小,長短,寬窄,疏密,既要合乎自然,又要各盡漢字之造型不同參差不齊整的姿態,它必須是在筆勢的管束下進行嚴格的組合,越是險絕的造型,越能體現書者對勢的把握能力,一旦超出了重心的平衡,就失去了造險的意義,古人創作自然美貫穿在整個書法作品中,古人點如高峰之墜石,臥勾似長空之初月,橫若千里之陣云,豎如萬歲之枯藤,戈勾似勁松倒折落掛石涯,折如萬鈞之弩發,撇似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捺似一波常三過筆,意在筆先,文向思后,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于軟弱,不須怒降為奇,長短合度,粗細折中,氣宇融和精神灑脫。 缺乏筆勢筆力,書法作品就無法彰顯其美感,正是前賢在自然造化中悟得真諦,才使我們后來者能欣賞和傳承這中華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綿綿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