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許你最美三月三

發表時間:2022-04-03 09:13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論語》



論語中的這一段,

即為三月三上巳節的描寫,

又被稱為“女兒節”“桃花節”

是中國最為浪漫的節日。


時值暮春,日日向暖,

草綠花香,春意融融。

最適宜各種戶外活動,

且春水初綠,漸漸潺潺,

為春光明媚配樂,

故而此時節的大多習俗,

都與水有關。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657.jpg


三月三

春水初綠,借花傳情


春風上巳天,桃瓣輕如翦,

正飛綿作雪,落紅成霰。

——孔尚任《桃花扇》


有水的地方,

總能澆灌出爛漫的花。

三月三,春正暖,

春水初生,繁花錦簇。


桃花、杏花、梨花、

牡丹、芍藥、蘭花

……

或臉頰微紅,或瑩瑩潤白,

或雍容華貴,或含情脈脈,

就這樣毫不掩飾的在春風里舒展,

掛滿樹梢,開個滿懷。


三月三上巳節,

又稱女兒節,也叫桃花節。

古時常在此日為女孩做笄禮,

也就是成人禮。


彼時,

少女們會穿上最美的服飾,

在河水旁,踏歌起舞,

賞花踏青,互贈香草。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04.jpg


除了是女兒節,

上巳節還是古時的情人節,

少女與青年相會水邊,

或相識相知,或相惜相戀。


《詩經·鄭風·溱洧》中,

曾描繪過古時上巳節的畫面,

其中一句:

“洵吁且樂,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span>

青年與少女相談甚歡,

借芍藥傳情。


自此之后,芍藥花,

又有一個新的名字

——解語花。

人們送芍藥傳情,

借芍藥訴衷腸。



與芍藥頗為相似的牡丹,

也在這樣的大好春光里,

散發著她的雍容華貴。

《節序同風錄》中記載:

園中牡丹初破紅,

即設朱闌翠幕、紅絲步障、

玉膾瓊漿、金銀樽罍、玳瑁杯盤,

大招賓客,開晏賞花,

曰“錦繡會”“富貴春”,

又曰“玳瑁筵”,從此更番賞之。


永遠會被古人的浪漫驚艷到,

對于如今來說,

聚會,無非是好酒好菜,

或是燈紅酒綠,

重在“聚”到一起。


而古人的聚會,

各有緣由,各有詩意。

他們因牡丹花開而聚,

曰錦繡會,富貴春。

也因茂林修竹而聚,

少長咸集,曲水流觴。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11.jpg


三月三

曲水流觴,為春而聚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蘭亭集序》


談到聚會,談到三月三,

就不得不提到《蘭亭集序》

這千古名篇的魅力,

不僅在于“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

更在于王羲之本人絕倫逸群的才情。


無數次想象文中的場景,

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約,

在山下的蘭亭中,

投壺飲酒,流觴曲水,

身側是茂林修竹,

眼前是崇山峻嶺。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17.jpg



這樣自然而幽雅的環境,

最能啟發人的詩情,

故而大家歡喜之余,

作詩言情,感嘆興懷。

將心情與春景合二為一,

再匯成這一部蘭亭集,

為后人所覽悅。


歲月流轉至如今,

人們愈發少有曲水流觴的閑情,

但是關于三月三的聚會,

卻不只曲水流觴。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20.jpg



此時春光溫煦,最適宜踏青郊游。

約上三兩好友,或是家人子女,

無需將目光放置于千里之外。

只在家的附近,尋一處野外,

一座山、一條河,

遠離車水馬龍的地方就好。


去看自然的綠色,

看一片不甚了解的花田,

在三月三這一日,

讓自己沉浸在這樣溫柔的春風里,

把自己舒展在自然的懷抱中,

放松身體,放松心情,

好過一切補藥。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24.jpg


三月三

回歸自然,追溯浪漫


現代人總是不如古人詩意,

有人歸咎于,

不會作詩,不會作文。

其實不然,究其根本,

是現代人少了閑情,

少了與自然相處的能力。


沒有留心過桃花的綻放,

故而不知她為何笑春風。

總在梨花滿地時,

昂首闊步地匆匆而過,

故而未曾意識到春欲晚。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07.jpg



而三月三上巳節,

便是這樣一個,

能夠讓我們撿拾起浪漫的中國節,

它的每一個習俗,

從賞花,到集會,

從傳情,到作詩,

都與水有關,與自然有關。


不如,借著三月三,

去走近浪漫的古人,

走到詩詞的情意里,

走到古文的場景中。

撿起浪漫,撿起詩意,

撿起專屬于中國人的傳統,

撿起千百年傳承的魅力。



微信圖片_20220403091714.jpg



常??吹竭@樣的標題:

“xx節,正在死去的中國節”

死,多么嚴重的字眼,

我們不愿承認,卻不得不承認。


但是好在,傳統文化,

正在一點點被我們憶起,

從《洛神水賦》,到《只此青綠》,

從花朝節,至上巳節。

中國傳統的美與浪漫,

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染在我們的骨血里。


此時憶起那些浪漫,為時不晚,

在三月三,春風恰好時,

過一個詩意浪漫的上巳節吧,

去踏青,去賞花,

親近自然,放松心情。



愿你在暮春之時,

抓住最后的春風溫婉。

往后的余生,

都能有三月三的閑情,

有人與你芍藥傳情,

有人伴你郊外游春,

懷揣春風的柔情,

永遠心懷詩意,永遠浪漫滿懷。


樂山人楊邦杰博士書畫近作欣賞——春到人間


楊邦杰,科學家、書畫家、藝術家、攝影家。工學博士,四川樂山人。四川致公書畫院院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人民藝術網顧問。

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系統生態研究室副主任;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博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華僑委副主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相關機構
人民網                       中國美術家協會                    北大文化書法網                     北京正德書畫院                    環球文化網                     作家網
光明網                       中國書法家協會                    中國美術大觀網                     中國藝術收藏網                    貿訊網
人民藝術微信公眾號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