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1900-1995)作家,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參加五四運動,編輯進步刊物《浙江新潮》。從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后公費留學日本。入明治專門學校學電工技術。留學期間接觸日本共產黨,參加日本工人運動和左翼文化運動。1927年被日本驅逐回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同魯迅籌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成立后任執行委員,后發起組織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建國后歷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日友協會長、中顧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
1994年,向中國現代文學館捐贈第一批藏書2800冊。10月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細菌》。話劇劇本有:《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選集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報告文學:《包身工》。創作改編的電影劇本有:《狂流》、《春蠶》、《祝?!?、《林家鋪子》等。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醫院逝世。
人物關系
1人物生平
1900年10月30日(農歷九月初八),出生于浙江省仁和縣(后屬杭縣)嚴家弄27號。
1903年,夏衍父親沈學詩中風去世。
1906年,入私塾,習讀《三字經》、《論語》。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新式教科書,兩年后退學在家自修。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與母避居德清舅父家,辛亥革命成功后,是嚴家弄第一個剪辮子的人。
1912年,入德清縣立高等小學,兩年后高小畢業,考試名列第二,回到杭州,進泰興梁坊當學徒約8個月。
1915年9月,因品學兼優。被德清縣公費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學習。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受其影響,開始閱讀《時事新報》、《民國日報》、《新青年》、《解放與改造》等報刊上各種介紹新思潮的文章。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參加浙江學生運動,被選為學生會聯合會代表。6月,在《學生雜志》第6卷第6號發表《木棉漂白之過去及將來》一文。10月,參與創辦進步刊物《雙十》和《浙江新潮》,并以“宰白”的筆名發表文章與“隨感錄”,抨擊當時的社會制度,得到陳獨秀的贊賞。
1921年2月,考入日本北九州戶煙盯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2]
1926年3月,明治專門學校畢業,獲工學士學位。4月,免試入九州帝國大學工學部冶金科。10月初,赴東京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駐日神田總支部黨委、組織部長,在日本各地華僑和留學生中宣傳革命,發展黨員。
1927年,年初,奉命回國。5月,受國民黨通緝并被開除黨籍。6月,經鄭漢先、龐大恩介紹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冬,參與籌備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0月,與鄭伯奇等人創辦上海藝術劇社。
1930年,3月2日“左聯”成立,與魯迅、錢杏村被推舉為主席團,并當選為執行委員。4月,與蔡淑馨結婚。8月,與田漢等人成立“中國左翼劇團聯盟”。
1952年,5月,擔任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7月,成立“劇聯”領導的’`影評人小組”。
1933年3月,與阿英、王塵無、司徒慧敏、石凌鶴成立黨的電影小組。
1935年2月,根據田漢的提綱,編寫《風云兒女》。試作短篇小說《泡》,第一次用“夏衍”筆名,發表于鄭振鐸主編的《文學》6卷2號。5月以后創作了多幕劇《賽金花》,獨幕劇《都會的一角》等。
1937年,作三幕劇《上海屋檐下》。4月初春,母親徐繡笙去世,終年80歲,赴杭州奔喪。
1942年與田漢、洪深合作話劇《再會吧,香港》。4月,赴重慶,任中共南方局辦事處文化組副組長,負責文化界統戰工作。在《新華日報》上撰寫政論及雜文,6月,寫成四幕劇《水鄉吟》。8月,五幕劇《法西斯細菌》完成。
1945年春,創作四幕話劇《芳草天涯》,9月在重慶上演。
1947年3月經香港抵達新加坡,向華僑領袖陳嘉庚傳達中共中央軍政方針,并應陳嘉庚、胡愈之邀請任《南僑日報》主筆。
1948年6月,在香港《群眾》雜志開設《蝸樓隨筆》專欄,在香港參與策動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主任錢昌照起義。
1949年,夏任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7月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委員。
1950年3月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8月,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兼任院長。1953年創作五幕六場話劇《考驗》。
1955年5月,受潘漢年冤案牽連,在北京被隔離,接受中組部審查。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被關押在文化部機關“大廟”內,在群眾大會上遭到批斗。12月4日凌晨1時,被紅衛兵架走,7日交解放軍“監護”。
1969年,2月,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入空軍醫院,兩次輸血,在醫院一年有余,繼續受審。
1976年,粉碎“四人幫”,閉戶讀書。
1977年秋,恢復黨組織關系。9月,去上海。
1994年,6月,向現代文學館捐贈第一批藏書2800冊。7月16日,在《文匯電影時報》上發表回憶文章《<武訓傳>事件始末》,后《文匯報》、《作家文摘》等轉載。10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夏衍同志從事革命文藝工作65周年報告會”,下午“夏衍電影回顧展”開幕。10月30日,在北京醫院度過95華誕。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醫院去世,享年95歲。
2情感生活
家庭成員
成員
姓名 相關資料
父親 沈學詩
1882-1903,夏衍3歲時,中風去世。
母親 徐繡笙 1857-1937,浙江德清縣乾元鎮人。
妻子 蔡淑馨 1924年與夏衍相識,1930年與夏衍成婚。
女兒 沈寧 1931年生于上海,夏衍的第一個孩子?! ?/span>
兒子 沈旦華 夏衍的第二個孩子。
愛情婚姻
夏衍留學后,母親掛念著他,尤其是他的婚姻,于是開始為夏衍物色對象,最后選中了后來升任杭州緯成絲織公司駐上??偨浝淼拈L女蔡淑馨。蔡淑馨原在杭州讀書,后轉入浙江女子師范學校。1924年暑假,夏衍來到杭州正式相親,兩人彼此心儀。夏衍回日后,即與蔡淑馨書信聯絡,逐漸,往來書信中的字里行間顯現出了愛的火花:“淑于26、27來兩信,謂我久未去信,記念甚切,愛我情長,感愧次骨,復出謝罪……”又如“滿望今日淑妹當有信來,乃竟失望,我至伊諸函,未知已達覽未?如未,則我將何以對伊!伊想念我當甚苦也!……”、“淑來信,因我春假不歸,極失望,詞極悲切,在伊愛我情長……”信中所述,彼此愛意深情,頗為感人!要知道,有段時間蔡淑馨的家里曾對這兩個年輕人的事情一度猶豫。1925 年,從省女師畢業的蔡淑馨,在校長的鼓勵下也來到日本,進入了奈良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學習。于是,夏衍在京都租了一套小木屋,也就是照片中的這幢透著濃濃愛意和詩意的小木屋。以后每逢假日,夏衍便常和蔡淑馨,還有朋友們來這里小聚。夏衍在日本留學的后期,國內政治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身處海外的夏衍,對發生在祖國的革命無限關切。1924年,在孫中山先生的當場指定下,由李列鈞介紹,夏衍加入了國民黨,不久又擔任了國民黨(左派)海外部駐日本的總支部的常委——組織部長。往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往來于廣大愛國華僑中間,聯絡同志、發展組織、壯大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0年4月,夏衍和蔡淑馨在上海舉行了婚禮?;楹?,蔡淑馨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事業,放棄了自己的所學專業。在以后的歲月里,于各個歷史時期,她都默默地協助著夏衍,殫精竭慮,風雨同舟。
3個人作品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岡的沈端先(夏衍)將一篇舊作重新修改,題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獅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這是夏衍發表的第一小說,作品描寫了一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對未婚妻的思念。
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賽金花》、《法西斯細菌》、《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改編創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等理論專著。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懶尋舊夢錄》等。
4作家故居
建于清末民初,屬中式平房,位于杭州慶春門外嚴家弄。著名作家夏衍曾居住于此?,F為陳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被命名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故居原名八詠堂,為五開間七進深院落,為夏衍誕生至青少年時代的活動地、夏衍故居的拆復建工程于2000年5月15日動工建設,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467平方米,建筑以原故居為原型,主要采取了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并結合杭州的特點和夏衍有關原著中的記述,對精華部分進行了恢復性建設。故居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樣。陳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從事電影活動的生平事跡,以及夏衍生前用過眼鏡、衣物,還有名家字畫等。
5作品概況
電影劇本
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對30年代進步文藝產生巨大影響??箲鸨l后,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后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運動,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撰寫大量雜文、政論文章,同時繼續從事話劇、電影創作。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職。
改編創作
改編創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理論問題》等理論專著。
話劇
所著話劇劇本有《賽金花》、《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細菌》、《復活》、《戲劇春秋》、《方草天涯》改編劇本《祝?!返?。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等。
6創作特點
(1)日常生活的戲劇性:善寫普通知識分子與小市民平凡的人生?!缎∈忻瘛?、《都會的一角》、《中秋》、《重逢》、《贖罪》、《娼婦》、《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見慣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糾紛中痛苦的發現。取材的平凡性、構思的樸素性和內在的深刻性結合。
(2)簡約含蓄的情節結構:《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臺空間里,同時展開五家人家的悲喜劇,主線突出,結構單純,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復雜性與豐富性。準確傳神的勾勒,極端簡潔與鮮明?!包S梅天氣”的多層象征意義。微溫而含蓄的態度,不動聲色的控訴,含著眼淚的鞭撻。
(3)人道主義觀點:與民主主義立場結合,關注大時代中個人的命運,濃郁的人情味,含淚的笑類似契訶夫。
7救亡日報
查封
1941年春節前夕,在桂林苦心經營了兩年一個月又十五天、為宣傳發動抗日救國做出卓越貢獻的《救亡日報》 ,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救亡日報》——這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報紙,從1937年8月4日在上海 創刊開始,便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為促進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當時,郭沫若兼任《救亡日報》社社長兼發行人,夏衍則出任總編輯。1937年11月22日,上海淪陷,《救亡日報》被迫撤離,于1938年轉至廣州復刊。當年10月底廣州又陷入日軍的三面圍攻之中,于是《救亡日報》再度“流浪”。通信聯系已經中斷,夏衍只好主張去桂林找李克農。1938年11月8日晚,夏衍坐上了開往長沙的火車,第二天,他好不容易才通過一個個間接的朋友關系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來。當時事情太不湊巧,正逢不堪回首的“長沙大火”,周恩來正在忙著安排“緊急疏散”,根本就騰不出時間來跟夏衍詳談《救亡日報》的事情,但周恩來卻對他說:“你來得正好,馬上回桂林和克農商量,自籌經費,盡快恢復《救亡日報》……”夏衍來到桂林與李克農商量后,在1938年離開桂林赴香港籌款。第二天,郭沫若就來到了桂林。三天后,周恩來也專程從長沙來桂,向郭沫若指示《救亡日報》的辦報方針。這時,夏衍籌款工作十分順利。駐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來的電報后,即從海外華僑捐贈的抗日經費中,專門撥給《救亡日報》1500港幣。
復刊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報》在桂林復刊。夏衍主持《救亡日報》作風嚴謹,一絲不茍。作為總編輯的夏衍,一直主筆撰寫社論和時評,理直氣壯地宣傳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揭露汪精衛叛國投敵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為?!毒韧鋈請蟆吩诳谷招麄髦械挠绊懖粌H引起了廣大民眾的注意,也引起了反動派的嫉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直接導致了《救亡日報》在桂林的劫難。1941年1月17日,蔣介石來了個先發制人,他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名議發布“命令”,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新四軍番號,還命令全國報紙都必須刊登顛倒是非的“中央社”電訊稿和“軍委命令”,以掩蓋事實真相。夏衍堅持拒絕刊登這則誣蔑“新四軍叛變”的消息電稿。為了不傷情面,他將它安放于頭版頭條,然后與往日一樣,不動聲色地連同其他稿件一起拿到新聞檢查所“送審”,“送審”完畢后,便把頭條的“中央社”電稿撤掉。
監視
這一天,除《救亡日報》之外,桂林各報都刊登了“中央社”對“皖南事變”歪曲事實的報道和“軍委命令”,全城上下一片嘩然。更令人驚奇的是《救亡日報》頭版開了個大“天窗”!除報社編輯和印刷工人帶出幾十份報紙之外,其余全被國民黨中統和新聞檢查所扣壓。至此,《救亡日報》社報館受到嚴密監視,情況愈來愈緊張,形勢愈來愈嚴峻。夏衍及時清理并燒毀了一些重要文件,并于23日晚在燈下草擬了一篇《為被迫??鎳藭?。
再次查封
1941年3月1日,駐桂林的國民黨新聞檢查所秉承蔣介石重慶當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報》。這張在抗日救亡中積極宣傳發動群眾,多次組織支前義賣,廣泛傳播革命真理的報紙,從此結束了它在桂林的戰斗生涯!僅僅兩年又四十五天的生涯!夏衍當時的心情十分沮喪、惋惜而沉痛,為了保存力量,他不得不遵照黨組織的安排飛往香港,繼續新的革命活動。(舊書信息報)
夏衍,一生為謙謙君子,對人謙恭,在臨逝世前,其秘書說:“我去叫醫生”,夏衍立即叫他回來說:“不是叫是請!”這是他說的最后一句話。
8《野草》
散文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1940年寫的,原名《種子的力量》,
表達民眾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的情感。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
意義
夏衍這篇雜文,寫于抗日戰爭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頑強的生命力,不只夏衍始,白居易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魯迅有《野草·題辭》的名篇。夏衍的新貢獻,是在于將野草這一象征形象,表現得更加完整,賦予它的象征意義更加廣泛,刻畫出了新的藝術意境。首先,作者用強烈的對比,表現了野草不為人所注意,而實際上是巨大無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致密而堅固的頭蓋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種子;一方面是橫壓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爭斗的結果卻是種子和野草的勝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對于骨骼與巨石這些龐然大物,野草是一種“可怕的力量”。
特點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強。作者描寫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現象,但影射和隱喻的卻是社會生活現象。作者與當時許多革命文藝家一樣,他作的不是風花雪月式的“閑文”,而是革命文學。他如此強調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們踩在腳下的野草之力說成“世界無比”,其用意就在于喚起民眾,使其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進而行動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哲理性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過作者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詳細觀察,通過對新奇、具體而又相當典型的自然現象的描繪展示出來的。比如,種子的生長之力能夠分開機械力難以分開的頭蓋骨這個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備的知識,因而顯得新穎奇特,也很典型。同時,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緊接著又列舉了一系列盡人皆知的普通事例來進一步說明之。而用普通事例來說明問題又容易失于平庸和味索然寡,于是作者便對這些普通事例進行了深入的開掘,提煉出微言大義的哲理來。
“為著向往陽光,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鉆,它的芽往地面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作者從一粒種子的生長過程中發現了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就提煉升華出一種哲理性很強的思想。
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過層層點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畫龍點睛,妙語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