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寫意肖像畫本源 | |
內容詳情 李 琦,(1928.9—2009.8)山西平遙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擅長中國畫,以人物畫見長,其肖像畫融匯了中國畫渾然天成的筆墨氣韻和西洋畫的立體、色彩技法,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先后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創作肖像畫,其代表作《主席走遍全國》《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周恩來》《我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深受人民歡迎。他執著地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其創作始終反映時代的風貌,雷鋒、時傳祥、李素麗、孔繁森等時代楷模通過他的傳神勾畫而走入千家萬戶。 “從延安到北京”,如果說王式廓在油畫領域是杰出代表,那么在中國畫領域,就不能不銘記李琦的突出貢獻——李琦實為新中國寫意肖像畫開山手之一。
早在“文革”之前,“窯洞畫派”這個名稱,我最先是從李琦那里聽來的。他常常往返于北京—西安,他和石魯繼續著深厚友情:一同外出寫生,一同切磋作畫。我明白,石魯堅持水墨加渾彩、喜愛作巴掌大的黃土高原“小山水”;李琦堅持手不離筆,聽報告也用毛筆作豎行筆記;連同默寫人像,其中都暗藏妙機和默契。石魯《東方欲曉》的構思、靈感觸發來源、成畫過程,以及對“默畫”情有獨鐘,也都是從李琦那里聽來的。這一切使我的藝術精神形影隨之,身同親歷。石魯作為“窯洞畫派”開創者,當之無愧。石魯較李琦年長少許,李琦佩服石魯博學多才,富有傳世的書畫教養;接力石魯的革新獨創精神,與之建立亦師亦友的情誼。我后來發現,李琦的肖像畫越是成熟作品,越具有和石魯藝術相通默會之處,即體驗性、表現性渾然為一,現實、理想渾然為一,神和形渾然為一。 尤其可貴的是,經歷“文革”致命厄運之后,李琦在這條道路上,既沒有猶豫、沒有彷徨、也沒有搖擺、更沒有中斷,而是加倍堅定、穩步前進。今讀李琦肖像畫秘笈,“以神寫形”的提法和石魯論藝同出一爐,他們重新審視近代以來“以形寫神”的常規慣論,顛覆而破之;對顧愷之傳神論進行新的解讀,從而對中國畫傳承發展,進一步深入探究:理論上不僅要求情理交融,形神兼備,而且求索“以神寫形”,把“神”放到了引領地位,也就是把藝術創作之“心源”這個“主體”放到了“造化”這個“客體”之前,把“表現”放到了“體驗”之上,以此達到藝術創造、主客體之統一,表現與體驗之統一,理想與現實之統一,神與形之統一。從藝術實踐上,李琦作為“窯洞畫派”的呼應者,超越地域之別,趨向與石魯理念相通、文心相印。 李琦在革命現實主義道路上,既是一位大智者,又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以他的崇高信念信仰,成就了一系列時代新人物肖像力作,這些力作融入了他個人從延安孩童時代起的親身體驗,彰顯了半個世紀以上苦苦求索的筆墨精神,鑄造了藝術上不可或缺的獨創力、熱力和傳導力,以其正氣大勢獨樹一幟,從而足以穿透形形色色、來勢洶涌的時尚新潮,綻放著永世常青的藝術生機。 是延安,這片最淳樸、最美麗的土地,給了李琦藝術以鮮活無比的沃土。是北京,這座最輝煌、最迷人的世紀性歷史文化名城,給了李琦寫意肖像畫以遼闊的視野和滂沛無盡的心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