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詳情

李琦寫意肖像畫本源

內容詳情

李 琦,(1928.9—2009.8)山西平遙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擅長中國畫,以人物畫見長,其肖像畫融匯了中國畫渾然天成的筆墨氣韻和西洋畫的立體、色彩技法,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先后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創作肖像畫,其代表作《主席走遍全國》《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周恩來》《我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深受人民歡迎。他執著地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其創作始終反映時代的風貌,雷鋒、時傳祥、李素麗、孔繁森等時代楷模通過他的傳神勾畫而走入千家萬戶。

    “從延安到北京”,如果說王式廓在油畫領域是杰出代表,那么在中國畫領域,就不能不銘記李琦的突出貢獻——李琦實為新中國寫意肖像畫開山手之一。
    20世紀50-60年代之交,學術自由論壇萌芽之際,學者畫家艾中信以他敏銳的思維和開放的胸襟提出藝術風采問題,進而概括為“體驗派”和“表現派”兩種不同路數和類型(見《美術》1962.2期《油畫風采談》)。雖然原是針對當時油畫現狀和發展趨勢而言,卻可推及整體美術乃至藝術領域。我測想,艾師此論,是受到當時盛行的表演體系類型風格相異的啟發(梅蘭芳體系、斯坦尼拉夫斯基體系與梅耶荷德體系)。今天反思,記憶猶新。此論的影響,該是正面、積極的。

    早在“文革”之前,“窯洞畫派”這個名稱,我最先是從李琦那里聽來的。他常常往返于北京—西安,他和石魯繼續著深厚友情:一同外出寫生,一同切磋作畫。我明白,石魯堅持水墨加渾彩、喜愛作巴掌大的黃土高原“小山水”;李琦堅持手不離筆,聽報告也用毛筆作豎行筆記;連同默寫人像,其中都暗藏妙機和默契。石魯《東方欲曉》的構思、靈感觸發來源、成畫過程,以及對“默畫”情有獨鐘,也都是從李琦那里聽來的。這一切使我的藝術精神形影隨之,身同親歷。石魯作為“窯洞畫派”開創者,當之無愧。石魯較李琦年長少許,李琦佩服石魯博學多才,富有傳世的書畫教養;接力石魯的革新獨創精神,與之建立亦師亦友的情誼。我后來發現,李琦的肖像畫越是成熟作品,越具有和石魯藝術相通默會之處,即體驗性、表現性渾然為一,現實、理想渾然為一,神和形渾然為一。

    尤其可貴的是,經歷“文革”致命厄運之后,李琦在這條道路上,既沒有猶豫、沒有彷徨、也沒有搖擺、更沒有中斷,而是加倍堅定、穩步前進。今讀李琦肖像畫秘笈,“以神寫形”的提法和石魯論藝同出一爐,他們重新審視近代以來“以形寫神”的常規慣論,顛覆而破之;對顧愷之傳神論進行新的解讀,從而對中國畫傳承發展,進一步深入探究:理論上不僅要求情理交融,形神兼備,而且求索“以神寫形”,把“神”放到了引領地位,也就是把藝術創作之“心源”這個“主體”放到了“造化”這個“客體”之前,把“表現”放到了“體驗”之上,以此達到藝術創造、主客體之統一,表現與體驗之統一,理想與現實之統一,神與形之統一。從藝術實踐上,李琦作為“窯洞畫派”的呼應者,超越地域之別,趨向與石魯理念相通、文心相印。
    回首“文革”,李琦因造像劉少奇主席(即表現劉少奇與石傳祥談話的《同志》)以致飽經折磨迫害;如同石魯因造象毛主席(《轉戰陜北》、《東渡》)以致飽經折磨迫害一樣。李琦忍受了文人最難以忍受的精神、人格侮辱,石魯遭遇了反人性的虐待被逼病重潦倒、精神失常。

    歷史性浩劫之后,石魯辭世,李琦無怨無悔繼續以畫筆表現他延安情結的結點;改革開放新時期,他的創作進入黃金期、高峰期,靈感涌動,往往是多幅人物肖像同時間并行,擴大了表現題材范圍,而仍然聚焦第一代革命領袖經典性容貌風采。他采用洗煉的筆線結構,放而不狂、出筆利落、偉岸而有情勢,傳神阿堵。精微的個性、氣質、瞬間心理活動的把握,恰到好處。特別是晚年,其畫一如其書,趨于成熟:結體寬博舒展,意筆從容,拙巧互用,風神自出,一派大家氣象。寫意肖像畫家李琦,用生命和至情至性,譜寫了一部以革命領袖為主頁的世紀中國新篇章,展現心中領袖人物平民化、人性化、溫情化的世紀中國夢。
    李琦在革命現實主義道路上,既是一位大智者,又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以他的崇高信念信仰,成就了一系列時代新人物肖像力作,這些力作融入了他個人從延安孩童時代起的親身體驗,彰顯了半個世紀以上苦苦求索的筆墨精神,鑄造了藝術上不可或缺的獨創力、熱力和傳導力,以其正氣大勢獨樹一幟,從而足以穿透形形色色、來勢洶涌的時尚新潮,綻放著永世常青的藝術生機。
    是延安,這片最淳樸、最美麗的土地,給了李琦藝術以鮮活無比的沃土。是北京,這座最輝煌、最迷人的世紀性歷史文化名城,給了李琦寫意肖像畫以遼闊的視野和滂沛無盡的心源。  


| 相關機構
人民網                       中國美術家協會                    北大文化書法網                     北京正德書畫院                    環球文化網                     作家網
光明網                       中國書法家協會                    中國美術大觀網                     中國藝術收藏網                    貿訊網
人民藝術微信公眾號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