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聲 | |
內容詳情 李延聲,1943年生于延安,祖籍廣東中山。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委,國家畫院國畫院藝委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研究員,原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文化部美術專業高級職稱評委,中央文史館書畫院藝委會委員,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特殊津貼的專家。曾參與籌建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并協助黃胄創建炎黃藝術館。 對于李延聲先生,我是未識其人早聞其聲,而且連續幾年我們《人民藝術》雜志都會在每一年的全國兩會上采訪到他。先生的隨和、認真,是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期間我問我們的采編人員說,為什么不為李延聲先生做一期專訪呢?他們說先生比較忙,說讓開完兩會再聯系他。這一晃這么久的時間又過去了,心里還總惦記著這件事,直到今天遠征告訴我可以去拜訪李延聲先生了,心里還挺激動的,因為李延聲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藝術家。 這是一個大約有四五百平方米的展廳,里面掛著先生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作品。李延聲先生可以說是畫壇不可多得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無論是花鳥,還是山水都在藝壇舉足輕重,尤其是他的人物畫已成為畫壇的標志。在展廳中李老陪著我們看他的作品,并且給我們講述作品創作的時間、背景,他的花鳥畫有吳氏昌碩之顏卻又別開生面,用筆老辣、用筆大膽,可以看出不凡的筆墨功夫。再上樓處迎面掛著一幅先生創作的書法作品,寫的內容是《將進酒》,用筆方圓并收、結字方正險絕,有一種渾厚樸茂之氣。此時忽然我想起一個書畫家說的一句話,中國繪畫的靈魂就是書法。也難怪李延聲先生的作品中透出來那種神采和氣韻。當我們走到一幅巨型的瓷板畫前時先生說,這是在景德鎮畫的,畫的內容是黃帝陵中的兩棵柏樹,歷經幾千年枝繁葉茂,象征著中華民族如松柏之傲骨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強盛。在這么大的瓷板上做畫,因材料不一樣,所以畫起來有很大的難度,那么燒這么大的瓷板,更是一種極大的考驗,這是藝術與工匠,泥土與烈火的成熟,可以看出先生對這幅作品的看重。展廳中更多的是先生近幾年創作的大型歷史題材的作品,如《魂系山河》《虎門銷煙》等等,還有的是一些大作品的局部創作。從這些作品中不但能看到李延聲先生胸中迸發出黃河奔騰不息的咆哮,還能看到長城千年不倒的雄傲。他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奏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同時也是記錄著我們的民族、國家不堪回首的往事。如果說藝術創作是養心修性,那么在李延聲先生的作品中,你看到的是一個文人自覺意識,和一個藝術家的家國情懷,我們看不清畫面的筆觸,也看不清作品上的色調,但我們能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個民族脈搏的跳動,一個時期的集體記憶。李延聲先生強調藝術創作“風骨傳神”,非常注重人物形與神的捕捉,尤其是對部分人物細節的描述,以小見大,即富生活氣息更有人物的風范。 李延聲先生,祖籍廣東中山。先后畢業于廣州美院附中,中國美院國畫系,中央美院的研究生班。從簡歷上可以看出,繪畫對于李先生是專業中的專業,再看他的師承關系關山月、潘天壽、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黃胄、李苦禪等大師,可以說是得眾大師之教澤,故其藝術創作,路子正、功夫深、格調高。二樓的展廳中掛了幾幅先生的速寫線描的人物肖像,其中有四幅的人物我比較熟悉,且有過來往的人文大家,如啟功先生、巴金先生、沈鵬先生還有冰心老奶奶。這些作品就是一支毛筆,焦墨勾線,人物的形神栩栩如生,且用不同的線條,不同的虛實,表現出人物的特性和其人文內涵,在其領域有極大的代表性,更可以看出李延聲先生扎實的造型能力,深厚的筆墨技巧。而且這些肖像都有本人的題字和簽名,也就是說被畫者本人都是認可的,這些名家的題字讓我們讀來有更好的一種對人生的解讀,臧克家題字為“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作家巴金題字“把心交給讀者”;鐘敬文教授用這樣的題字“知難而進,誓死方休”來體現他的治學精神;幽默風趣的啟功先生在為其肖像上這樣寫道:寫什么,不知道,當其無有書之妙。讀來讓人哈哈一笑之余有所玩味。就這種速寫李延聲先生告訴我們他創作了一百多幅,為當代圣賢造像、為民族賢哲存真,李先生真的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李延聲先生和藹可親,與我們的交談絲毫沒有大家和長者的架子,我們在他的茶室坐下,先生為我們講了一下,他近些年的創作想法,從這些具體的工作中,我們更敬佩先生旺盛的創作激情和對時代發展的把握。他說現在是多媒體融合的時代,也是多頻道的多維空間,所以要有藝術創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一種思考和創新。他說近幾年他把音樂和繪畫這兩種不同的藝術融合起來,把繪畫有新的用段在舞臺上展現,把聲樂、交響樂通過最新的形式表現出來達到兩者的統一,形成一種新的交響音畫,以此來作為主題的紀念活動,并且獲得巨大的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談到對藝術的初衷,李延聲先生說就是喜好,如果硬要與家庭扯上點關系,那就是母親了。因為母親是心靈手巧的人,會做一些刺繡,也會畫一些東西,從小覺得挺好玩兒的,所以自小也就有了這種喜好吧!古稀有余的李先生很健談,也很開朗,對我們的到來很高興,并邀請我在他“孫中山先生映像畫”系列活動中,寫一篇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長者命不可違,我也只好答應。臨走時他又送了我兩本書,一本是《智者》,就是在展廳中看過的人文大家的肖像寫真,而另一本《神工》是李延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畫的寫真。在他的筆下把中國文化最精髓的點,全都勾勒了一下。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這是李延聲先生的人生境界,他的藝術不僅是繪畫,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翻開他的兩本書,我們又看到他清新的文筆,優美的詞句如山澗小溪,淙淙入耳,他的虛懷若谷,他的文人氣象是千年中國知識分子雍容與修養的展示,令我們仰望,讓我們崇敬。 (王偉欣) |
|